56岁齐白石看上朋友家18岁保姆,为示好画了一幅画如今卖了9千万

编辑:admin 发布时间:2024-04-26 浏览:912次

2018年11月20日晚,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暨25周年庆典拍卖“大观—中国书画珍品之夜·近现代”在嘉德艺术中心举槌,本场共79件精品上拍。

其中,齐白石的作品《福祚繁华》以7000万元起拍,随后场内7200万元应价,更是以百万元的竞价阶梯交替上升,很快叫至8000万元,最终以8000万元落槌,加佣金9200万成交。

《福祚繁华》共有四屏,齐白石罕见地把枇杷、荔枝、豆莢、芍药、芙蓉、桂树、金菊等各种植物尽囊于画中。

这些植物枝干蔓延,花叶铺满,敷色秾艳,茂密厚实,代表富贵大利、长寿多子、福祚绵延等吉祥寓意。更难得的是,齐白石平常画画可谓惜墨如金,但这幅作品却却画得极为稠密,齐白石本人也因此在题识上特意注明:“余生平所作之画最稠密,以此四幅为最。”

由这幅画上的题识可知,此画是齐白石专门画给“南湖弟”即胡鄂公的。

胡鄂公字新三,号南湖,湖北江陵人,曾参加辛亥革命,也是《》的创办者,历任第一届国会众议员、湖北省政务厅长、上海《时事新报》总经理等职,与齐白石、林纾、吴昌硕等文化界名流交情颇深,尤其是与齐白石之间,更有一段促成齐白石与继室胡宝珠的“报公以婢”的艺苑佳话。

一、

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,字渭青,号兰亭,生于1864年。他六岁时便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,因外祖父喜好丹青,所以幼年时的齐白石也常用习字本、账薄纸作画。

齐白石家境并不富裕,所以读外祖父去世后,他便中断了学业,跟人学起了木匠。只不过这个小木匠和其他木匠不同,一有空便四处涂涂画画。时间一长,十里八乡都知道齐家有一个喜欢画画的“芝木匠”。

由于当时很多大户人家建房都喜欢在房子里雕龙画凤,所以齐白石的这个特长,对他的木匠生涯倒也不无益处。

16岁的时候,当地一位名叫周之美的雕花木匠看中了齐白石的画画天赋,主动收齐白石为徒。从那以后,齐白石便跟着师傅走村串巷,给当地不少大户人家雕刻木雕。

有一次,齐白石有一次跟着师傅给一个财主家干活时,无意间在财主家看到了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《芥子园画谱》。

《芥子园画谱》是康熙年间成书的一本囊括了树谱、山石谱、人物屋宇谱、梅兰竹菊谱、花卉草虫翎毛谱精华内容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。

据齐白石后来回忆:光绪八年,我二十岁时在一个主顾家中,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《芥子园画谱》,我仔细看了一遍,才觉得我以前画的东西,实在要不得,画人物,不是头大了,就是脚长了,画花草,不是花肥了,就是叶瘦了,较起真来,似乎都有点小毛病,有了这部画谱,好像是捡到了一件宝贝,就想从头学起,临它个几十遍。

于是齐白石厚着脸皮向这个主顾借来画谱,又买了纸、颜料和毛笔,每天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,一幅一幅地临摹上面的画。半年之后,齐白石的画技就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,很多有钱人都喜欢请这位“芝木匠”去自己家做活。

1888年,齐白石正式拜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,次年又拜画家胡沁园为师,并在胡沁园的帮助下,渐渐脱离木工生活,以替人画画为生。

三十岁那年,齐白石与王仲言等七人发起了“龙山诗社”,被推选为社长,与湘潭名士王闿运、黎松庵等人共同成立“罗山诗社”,一起吟诗、作画、摹刻金石。他在莲花峰下盖了一座小屋,名为“借山吟馆”,致力于绘画、作诗。

1902年,已经小有名气的齐白石应友人夏午诒之邀,赴西安教画。在西安,齐白石又结识了收藏家樊山,在观摩了樊山所藏八大山人、金农等名家后书画,齐白石大受启发,其画风一也渐渐走上写意画路径。

二、

虽然此时的齐白石有了些名气,但在当时那个乱世,像他这种以画画为生的人,生活过得并不富裕。但在别人眼中,却以为齐家很有钱,甚至还有土匪在密谋绑架这位发了财的“芝木匠”。齐白石不敢再家里待下去,准备进京避乱。

但此时齐白石的父亲都已是八十来岁的老人,根本无法跟着齐白石进京,因此齐白石只得将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交给了妻子陈春君。

陈春君比齐白石大一岁,是齐家的“童养媳”。1874年她家到齐家时年仅12岁,齐白石更只有11岁。

相比齐家,陈春君的娘家更为贫穷,属于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赤贫阶级。所以陈春君的父母才在陈春君还没成年就嫁到了齐家当童养媳。

陈春君是一个传统“贤妻良母”型的女性,嫁入齐家后,她为齐白石生下了两子一女。虽然齐家生活并不富裕,但她一直都将齐白石照顾的很好。在她的心里,丈夫就是自己的一切。

在齐白石做出去自己去京城,将陈春君留在家中照顾父母的决定后,陈春君考虑的不是自己,而是齐白石的生活。

她对丈夫说:“我是个女人,带着儿女留在老家,应该不会出什么事。等你在北京站稳了脚跟,我再来往于京城与老家之间,也能时时与你见面。只是你只身在外,没人照顾,一定很不方便,干脆到北京后找一个侧室,省得我时常为你操心。”

陈春君如此为齐白石设想,齐白石心里有着说不尽的感激。他强抑着别离的痛苦,独自踏上了去京城的路。

1919年2月底,五十七岁的齐白石孤身北上,用他自己的话讲:“因乡乱,吾避难窜于京华,卖画为活”。

三、

在北平定居的齐白石,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,其中就有他的“南湖弟”胡鄂公。

当时的胡鄂公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角色,彼时正和母亲白太夫人居住在北京慈惠殿中的紫丁香馆。

胡鄂公也是一位非常喜欢书画古玩的雅士,有一次在书画市场看到了齐白石的仿八大六条屏《秋声》后大为称赏,随即买了下来,然后携画慕名找到了齐白石,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。

胡家有一婢女,唤作宝珠,是白太夫人的随从侍女。此女是四川人,父母早逝后便流落街头。1915年3月,胡鄂公以总统府咨议身份随四川督军陈宦入川,任督军署一等秘书时,在街头救下了饿得晕倒的胡宝珠,从此便将她收留在家中,当起了母亲的随身侍女。

胡宝珠长得清秀乖巧,白太夫人非常喜欢她,于是认了胡宝珠为干闺女,并要儿子胡鄂公给胡宝珠物色个好人家。

齐白石本人剖在《乙未日记》一文中记载了胡鄂公将胡宝珠介绍给自己的经过:“胡南湖见余画扁豆一幅,喜极,正色曰:‘君能赠我,当报公以婢。'余即赠之,并作诗以纪其事。诗云:‘菟丝情短此情长,万事何如为口忙。采撷不思红豆子,加餐尝坐紫丁香。良朋如此皆为景,爱我虽衰未减狂。蟋蟀声中归万里,老馋亲口教厨娘’。”

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,有一天胡鄂公去拜访齐白石,刚好看到齐白石正在创作“扁豆图”这幅画作。胡鄂公见后爱不释手的,当即表示,只要齐白石肯割爱,愿赠一婢女作为交换。

齐白石和夫人陈春君感情很好,虽然来京之前,陈春君便让他在北京有机会的位侧室,但还是拒绝了胡鄂公以婢女换这幅画的要求。

胡鄂公以为齐白石嫌自己的开价低了,于是在第二天带着“四色礼”来到了齐白石的住处。这“四色礼”一为冬虫夏草一匣;二为雪花银耳一匣;三为火腿、野猪腿、羊腿各一只;四为婢女胡宝珠的生辰八字。

“四色礼”在当时是民间一种流传甚广的婚庆习俗,具有“请期”之意,可见比齐白石小二十岁的胡鄂公,是真心想把胡宝珠嫁给齐白石,而并不是把这个女人当成来换齐白石画作的商品。

明白了胡鄂公的心意后,齐白石大为感动,考虑到自己身边也确实缺少一个照顾自己的人,再加上来京前夫人便早有让他娶继室之意,更由于当时那个年代男人娶妾也是一种正常现象,因此同意了胡鄂公的交换条件。

为了表示对胡鄂公关心的感谢,齐白石不仅将这幅《扁豆》送给了胡鄂公,而且又隆重画了一幅名叫《福祚繁华》的画作,一并送给了胡鄂公。

这幅四联屏的画作是齐白石“生平所作之画最稠密之最”,画中有各色水果花卉济济一堂,一片红红火火,表达了齐白石对胡鄂公的满腔感激。

四、

就这样,胡宝珠作为齐白石的继室,走入了齐白石的生活。此时齐白石已经年近花甲,而胡宝珠尚不足18周岁。

尽管二人年龄悬殊,但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,胡宝珠先后为齐家生育了齐良迟、齐良巳、齐良年、齐良末、齐良怜、齐良欢、齐良芷等七个子女,更是将齐白石的日常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。

平日里,齐白石挥毫作画,作为继室的她便在一旁默默为丈夫研磨、铺纸,端茶送水,尽心尽力在做好服务工作。在年复一年的耳濡目染下,这个内秀且聪慧的女子逐渐对画画产生了兴趣,对齐白石的作品风格也积累了独到的鉴别能力,只需瞥上一眼,即知真伪。

见胡宝珠在绘画艺术上的天份颇高,齐白石也乐于在闲暇无事时,传授这位小夫人绘画之精要。久而久之,胡宝珠的绘画才能已经超过了不少所谓的“画家”。

齐良芷在《我的母亲胡宝珠》里便曾回忆说:“母亲18岁那年嫁给父亲,此后长期陪伴父亲作画,见父亲的作品多了,对作品自然了然于心。她不但能够指出父亲画中的巧拙,而且一眼就能辨认出哪是真品哪是市侩们造出的假画。母亲还能临摹父亲很多作品,如雏鸡、白菜、老鼠以及花鸟等,都很传神,只是外人并不知晓。”

胡宝珠临摹的齐白石作品有多传神?据齐良芷回忆,某日,齐白石看到桌上摆着一幅《群鹅图》,以为是自己旧日所作,是胡宝珠取出观摩的,于是挥笔署款,并在画上连钤三印。

这时胡宝珠走了过来,告诉齐白石这是自己的临摹之作。齐白石大为惊讶,于是题跋更正:“此小幅乃宝姬所临”。

几天后,胡宝珠又作了一幅《群虾图》,请齐白石点评。齐白石看了半晌,用“喜忧参半”四个字总结了自己的心情。喜的是夫人的构图设色酷似自己的亲笔;忧的是怕外人得知自己的夫人临摹自己的作品如此神似,恐外界有人散布流言说齐白石作画都是由夫人代笔的。

想来想去,腹内五味杂陈的齐白石在胡宝珠画的这幅《群虾图》上题跋说:“此幅乃内人宝珠画,可与予乱真……予使宝珠弃画,因恐人猜疑替老夫代作。”

胡宝珠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,她只是因为爱好,偶尔来几笔本消遣自娱,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齐白石的那些担忧。洞悉丈夫的心事后,贤惠大度且善解人意的她,断然做出了一个决定:永远不再提起画笔!

得知胡宝珠的这个决定后,齐白石非常高兴,还专门写了一个告示,告诫弟子们不要找胡宝珠索画:“凡我门客,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,请莫再来。”

五、

之后的岁月里,胡宝珠便将一门心思全部倾注到了照顾齐白石生活的中来。

1935年,齐白石携胡宝珠回了一趟湘潭老家。看见老屋前自己种下的果木花卉依然茂盛,而妻子陈春君由于长期操劳却已变得苍老和瘦弱,齐白石心如刀绞。

3天后,齐白石要返回北京时,胡宝珠邀陈春君一同返京,但陈春君却拒绝了。她说自己是个没文化的乡下女子,早已习惯了在家乡生活,去北京生活会不适应。只要胡宝珠能对自己生的两子一女多加照顾,她便已经无憾了。

数年后,陈春君因病在湘潭老家逝世,齐白石伤心不已,亲作一首挽联悼念妻子:“怪赤绳老人,系人夫妻,何必使人离别;问黑面阎王,主我生死,胡不管我团圆。”

陈春君的去世,胡宝珠非常伤心,她决心不负陈春君之托,将陈春君的儿女们照顾好。后来在陈春君的孙子齐秉清之妻生孩子时,齐秉清之妻难产,都是胡宝珠跑前跑后,才使孩子顺利出生。

为了感谢胡宝珠,事后齐白石作了一幅《墨笔花虫册》送给胡宝珠。在画的背面,齐白石老人题下了这样的字样:“次孙之妇产儿夜,宝姬料理殷勤,画此报。”可见白石老人对这位如夫人的所作所为,亦感念在心,作画相赠一事足见他对胡宝珠疼惜有加。

六、

1944年1月5日,胡宝珠难产辞世,年仅42岁。

胡宝珠去世后,齐白石含泪亲笔撰写祭文说:“夫人尝与璜戏言曰:‘宝珠若死君后,不畏道路艰难,必携一家扶君榇还乡。若死君先,停棺不葬。君若生还,带宝珠之柩葬于齐氏祖山。倘九泉有知,亦涕泣感戴。’今朝事到眼前,岂食言于我夫人。故将我夫人之柩,暂寄宣武门外法源寺。俟时乱稍平,决不负我夫人也。呜呼,尚飨!”

齐白石这如泣如诉的祭文,折射出耄耋之龄的老人对这位继室的无限依恋与缅思。虽然两人的年龄相差整整38岁,虽然两人的结合只是缘于一幅画,但在婚后,齐白石收获了满满的甜蜜与幸福,成就了一段令人歆羡的爱情。

1946年,在胡宝珠去世三年之后,齐白石在家中不经意中看到一副亡妻胡宝珠画的《佛手樱桃鼠子图》。画中那金黄肥硕的佛手,憨态可掬的老鼠,香艳欲滴的樱桃,率性中蕴含着天真,熟悉的笔墨溢着爱人浓浓的味道。

齐白石睹物思人,不禁悲从中来,在画题了如下一段话:“此幅乃予继室宝珠所画,惜志不坚,未成而弃,且不永年,殊可感也。老夫八十六岁题记。白石”,并加盖了“白石翁”和“痴思长绳系日”两方印章,之后将画交给儿子齐良迟,要他好好保管。

齐良迟拿到母亲的这幅作品后,发现这副画作的墨色及韵味,几乎与父亲的画作毫无区别,丝毫看不出是出自一个从没受到过专业培训的女性之手。齐家的一些朋友观摩这幅画作后,也对胡宝珠深厚的功力表示佩服不已。

胡鄂公也看到了这幅画,看完之后他对齐良迟叹道:“可以断定,假如不是你父亲阻挠,就凭着你母亲与生俱来的过人天分,假以时日,她未尝不会成为艺苑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!”

胡宝珠的因病离世,让晚年的齐白石再次陷入了孤寂。在齐白石最孤独的时候,是她来到了齐白石的世界,并将余生都奉献给了这个男人。

而今斯人虽已远去,但两人的故事还是被人不断的提起,《福祚繁华》作为两人爱情的见证,也将随着齐白石先生其他传世之作永远流传下去,并告诉后人:齐白石的身边,曾有过这样的一位女子。

参考资料:

人民政协网:《齐白石《福祚繁华》9200万元成交》

《中国收藏》:《难得近朱人亦赤——齐白石继室胡宝珠》


参考资料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上海捷届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|上海市杨浦区铁岭路32号16层1601室、1602室(集中登记地) 沪ICP备2024052595号-1 上海泰东方试管网站地图sitemap.xml tag列表